甘肃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产业扶贫中,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马铃薯全产业链为纽带,以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为目标,通过建联合社、修储藏库、创蓝天贷、推订单化,构建了"龙头企业+联合社+合作社+农户+银行+电商平台"六位一体的"蓝天模式",使金融服务贯穿于马铃薯种植、储藏、收购、加工、销售多环节,让马铃薯产业链上267个种植合作社、10个农机合作社受益,带动10万农户在马铃薯产业链上通过勤劳的双手增收致富,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贫困户得到了普惠金融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初秋的陇原大地,金风送爽,瓜果飘香,再有一个月的时间,马铃薯也将进入采挖季节。甘肃省定西市团结镇唐家堡村的贫困户谢建红,每天都要去地里查看墒情,为迎接丰收作准备。
“我们家7口人,一儿一女都在上高中,50多亩地去年采挖全部机械化了,一年将有6万元的收入,我家已经脱贫了。”
世代都是薯农的谢建红没想到,以前种马铃薯只够温饱,有了“蓝天公司”的订单,仅1年时间家里收入就翻了一番。
心无旁骛做主业 龙头企业显担当
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定西。祖祖辈辈背负“苦瘠甲天下”沉重称号的甘肃省定西市,随着我国脱贫攻坚进入攻城拔寨的冲刺期,既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深度贫困地区,也是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标志性地区之一。
定西海拔在1640-3941米之间,地处青藏高原下延区与黄土高原抬高延伸区交汇地带,土地干旱瘠薄、干旱少雨,却是盛产马铃薯的地方,被誉为“中国薯都”。
“洋芋开花赛牡丹”——每到盛夏时节,定西的农村地区层层梯田间,点缀着马铃薯苗开出的小白花,那便是定西人的希望所在。
谢建红提到的“蓝天公司”,是一家从定西成长起来的全国马铃薯淀粉行业龙头企业。
“做实体经济要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地做一个主业,这是本分。”甘肃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正是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积极响应国家战略,立足农业发展,专注淀粉主业,不断加快技术升级,实现品牌效应。“我这个80后也希望能为国家、为社会多做一些贡献。真正让老百姓收入得更多,希望他们把日子过得更好,让贫困户在产业链上通过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甘肃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幸泽说,“我这一辈子要奉献给土豆,认认真真干好一件事情,就是土豆。”
随着我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推进,马铃薯产业给下游加工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红利。嗅觉敏锐的蓝天公司加大投入力度,引进推广淀粉含量高的“庄薯3号”,大大提高了产值。2018年,公司生产的马铃薯淀粉已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销售额全国第一。
企业发展壮大后又反哺产业。截至目前,蓝天公司为267个合作社、10万农户提供马铃薯加工专用良种“庄薯3号”12000吨左右,其中贫困户有26318多户,发展订单种植面积12万亩以上,以0.45元/斤的价格收购,可实现户均增收8300元。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工商联主席郑聪颖表示:“区工商联在‘民企帮百村’”行动中,引导50个民营企业帮扶50个深度贫困村。2018年帮扶资金1137万元;今年截至目前帮扶资金720万元。实现企业帮扶全覆盖,蓝天、民泽等企业通过建立农业基地,变‘输血’为‘造血’,蓝天公司通过模式创新,建立了长效帮扶合作机制,实现了企业、合作社的壮大发展和贫困户的稳定脱贫。”
合作社“三大实践”实现“抱团式”发展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在脱贫攻坚中,如何调动贫困户参与热情、实现脱贫不返贫?定西通过合作社“三大实践”,实现了工业生产与农业种植、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利益链接,推行利益链上全员经济效益相挂钩绩效管理模式,实现“抱团式”发展,打通扶贫“最后一公里”。
过去,马铃薯种植户们最怕薯贩子“打白条”。有时卖掉万余斤马铃薯,拿到手的现金只有1000多元,其余的都被打了“白条”,薯农利益受损却有苦说不出。
近年来,定西市大力推进贫困村农民合作社建设,合作社当上了贫困户的“娘家人”。
“我们合作社按照‘龙头企业+联合社+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订单生产模式,在团结镇建立种植基地6000亩,辐射带动基地所在5个村、853户农户(其中贫困户207户)签订订单协议,以每斤0.40元的保护价向农户收购,以0.45元的价格运送到企业。合作社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企业和市场,既保护了农民和企业的共同利益,合作社也得到了发展,在马铃薯产业链里面,合作社真正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定西安定区团结镇唐家堡村的鑫源马铃薯良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永军说到。
蓝天公司因地制宜、灵活创新。除了“团结实践”,在“杏园实践”中,杏园乡以政府牵头、以党建引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准确把握定位,通过打造“一园三区”(即:马铃薯产业园、良种扩繁区、加工薯种植区、营销服务区),推动全乡马铃薯产业全面发展;在“钩驿实践”中,钩驿镇针对整户外出或无劳动能力耕种的土地,由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协议,实施全程托管,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前农村“人到哪里去、地由谁来种、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前几年,土豆一斤2毛多,一直赔钱。2018年,与蓝天公司签约,保底价一斤4毛,每斤增收0.5至1毛,按亩产3000多斤,一年增收3万元,还都是现金付。从年初一签约,我们就知道‘种什么、卖给谁、保收入’,解决了后顾之忧。”安定区杏园乡南川村农户韩国清告诉记者。
蓝天公司为了让农民享受“家门口”的服务,实现“家门口”的增收,打通扶贫“最后一公里”,先后投资6000万元,在贫困山区建立马铃薯贮藏库30座,贮藏能力达30多万吨,辐射300多个行政村,带动当地及周边5万多农户就近就地销售马铃薯,降低了农户运输成本,贮藏库收购点执行与公司同价格的收购政策,仅此一项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同时,在贮藏库收购点优先吸纳当地300多名贫困人口务工,人均务工收入5000元左右,形成“家门口”的扶贫。
安定区是定西市马铃薯的主产区,当地政府和企业合作探索了“项目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的“四跟着”联结机制,拧紧产销“关键环”,激活扶贫“发动机”。
很多普通农户正是通过加入合作社,摆脱了单打独斗的窘境,成为马铃薯产业上的重要一环,从而实现了脱贫“摘帽”。
产业供应链金融创新 “输血”变“造血”
农业龙头企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实现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但缺资金、融资难困扰着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
而今在定西,马铃薯产业供应链金融创新起步,由龙头企业提供担保,银行为马铃薯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和农户投放低息贷款,弥补了扶贫产业融资短板,金融“输血”促进产业“造血”,带动贫困户脱贫。
蓝天公司与银行建立良好的金融合作关系,推出了保购担保贷款业务,蓝天公司、联合社及公司法人提供最高额贷款担保,蓝天公司再以存货作为抵押并提供马铃薯销售保购承诺,联合社将筹集的保证金作为质押,合作社和农户(贫困户)以马铃薯销售应收账款作为质押,联合社社员之间形成互保关系,形成“农户贷款合作社保、合作社贷款联合社保、联合社贷款龙头企业保”的联保服务模式,创设系列金融支农模式,通过联合社的“中介”作用,将信贷效应放大到各个合作社和农户,担保贷款额度50万-500万元不等,有效解决了合作社会员和马铃薯种植农户“无抵押、无担保、融资难”的问题。
“破解产业链上各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融资难题,打通了马铃薯产业链条上的堵点、连接起了产业各环节、贯穿了产业链上下游,是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一剂良药,让农户、贫困户得到了普惠金融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李幸泽表示。
蓝天公司依托马铃薯庞大的产业供应链,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企业良好的信誉度为基础,通过与浦发银行、工商银行、定西农商银行、兰州银行等合作建立了完善的供应链金融机制,创设推出了蓝天供应链金融信誉担保模式。
“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实践,增强了马铃薯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实现了全产业链共赢。”中国工商银行定西分行行长韩文生表示。
据统计,2014-2018年,通过供应链金融模式,银行给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累计发放贷款6.8亿元;2019年,工商银行、浦发银行、定西农商银行、兰州银行等各大银行给蓝天供应链金融各链条总授信额度6亿元,计划给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发放贷款3.2亿元以上,从根本上解决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和贫困户融资难问题。
小土豆、大产业,“蓝天模式”撑起了定西脱贫的一片天。多主体合作共赢、多领域同频共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蓝天公司”,必将在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奏出新时代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