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疆的戈壁绿洲间,一座座由民营企业投资兴建的产业园拔地而起,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在四川大凉山深处,特色农产品通过产销对接走出大山,变成了乡亲们手中的“致富果”;在云南怒江的峡谷村寨里,公益捐赠的医疗设备让各族群众享受到了更便捷的健康服务……这一幅幅生动的发展图景,正是“光彩事业行”活动在神州大地留下的深深足迹。
作为光彩事业的重要工作品牌,“光彩事业行”由中国光彩会与地方政府联合打造,通过组织民营企业家深入欠发达地区考察投资,架起民营经济助力区域协调发展的桥梁,以“先富带动后富”的生动实践,书写了新时代民营经济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
靶向发力 产业之根深植欠发达地区沃土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光彩事业行”活动助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国光彩会立足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特点和短板,精准对接地方需求,组织龙头企业发挥“头雁”作用,带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化经营在广袤乡村落地生根。
2024年9月,由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中国光彩事业毕节行”在贵州省毕节市举办。据统计,此次纳入活动成果统计的招商引资项目113个,合同投资额558.66亿元。广大民企共向毕节市捐款6020.58万元,捐物价值1275.28万元,各类公益资源投入价值7629万元。活动也聚焦当地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主动对接市场资源,为毕节市搭建起高效的产销对接桥梁,在其推动下,当地企业带特色农产品走进产销对接会,让核桃、天麻等“山货”搭上了畅销快车,有效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致富。
2018年—2023年间,“中国光彩事业南疆行”“民营企业助推南疆发展大会”系列活动发挥平台作用,引导民营企业走进南疆、投资南疆、建设南疆,持续为南疆地区注入发展动能,为当地全面脱贫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雪域高原,“中国光彩事业西藏行”活动推动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的特色农牧业基地、旅游开发项目,让藏区的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在甘肃临夏,清真食品产业园、民族特需商品生产基地的建成,带动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依托“光彩事业行”载体,光彩事业持续将产业资源深植各地区发展沃土,为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建设注入发展动力。
精准滴灌 公益之手温暖民生短板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光彩事业行”活动始终聚焦欠发达地区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短板,引导民营企业以公益捐赠、项目援建等方式补短板、惠民生,织密民生保障网。
“光彩事业凉山行”活动组织500多名知名民营企业家参与精准扶贫,不仅促成合作项目149个、合同金额2037亿元,更捐赠公益资金4000多万元,用于建设学校、卫生院和乡村道路,让彝区群众共享发展成果。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时,对这一活动给予充分肯定,指出其“既有力推动了贫困村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又弘扬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
30年来,这样的温暖故事在“光彩事业行”活动中不断上演。据统计,中国光彩会牵头举办的37次“中国光彩事业行”活动中,公益捐赠累计超过12亿元;各省级光彩会组织的3313次区域性活动,更是带动公益捐赠339.8亿元,实施公益项目37961个,让“光彩精神”在雪域高原、戈壁荒漠、深山峡谷间处处闪耀。
同心共筑 系统之力铺就共富之路
“光彩事业行”活动始终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通过整合全国工商联、国家乡村振兴局等部门的系统优势,以及地方政府的组织优势,形成了多方联动的长效机制,持续为欠发达地区打造带不走的产业、带不走的活力。
在“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光彩事业行”活动实现全覆盖,从南疆到西藏,从凉山到怒江,民营企业家的足迹遍布最需要帮扶的角落;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光彩事业行”与地方发展规划精准对接,推动建成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就业帮扶车间,培育了大批致富带头人;在民族地区,“光彩事业行”活动注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通过产业合作、公益帮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1994年发起至今,“光彩事业行”活动已成为民营经济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30年间,1.28万人次民营企业家参与中国光彩会牵头举办的“光彩事业行”活动,落地项目近1500个,实际投资额近8000亿元;17万余人次企业家投身区域性活动,带来项目69556个,实际投资9735.8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民营企业家“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责任担当,是“义利兼顾、以义为先,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光彩精神,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先富促共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光彩事业行”活动正以更加多元的形式、更加务实的举措,引导民营经济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展现新作为。从产业赋能到公益帮扶,从产销对接到人才培养,这场跨越山海的“光彩之约”,正在新时代的中国大地上续写更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