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 义利兼顾以义为先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当前位置: 首页>会议活动>万企帮万村>各地进展

山西省工商联在全省11市开展“千户民企”大调研山西民企待解多重压力

发布时间: 2019-03-26

    近一个月来,山西省工商联兵分六路,由会领导班子成员带队,分赴全省11个市开展“千户民企”大调研。《中华工商时报》记者在跟随部分调研组实地采访中注意到,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换,山西民营企业普遍面临环保、人才、融资、动能转换等十方面的压力。

    生态环保压力持续加大

    一方面是限产、停产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企业近年来在环保方面的资金投入逐年加大。2019年环保严查仍将持续,环保压力仍将是山西民企必须承受之重。

    山西是资源大省,矿产资源种类和储量丰富,长期以来,形成了煤炭、焦化、钢铁等重化工业为代表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席卷全国的环保风暴下,这些企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山西作为焦化企业分布最为密集的省份,一直被视作环保观察的重点区域。2018年,在蓝天保卫战的持续推进中,山西焦化企业整体限产维持在10%-30%左右,一些环保达标情况欠好的企业,限产达40%。

    与焦化行业相比,山西钢铁企业遭遇的压力同样不小。如,在去年9月份临汾市第二批环保限产中,山西建邦集团停产50%,山西立恒钢铁集团高炉、轧线全部停产,停产20天。今年2月下旬,临汾市再发停限产通知,山西华强钢铁有限公司、山西鸿丰达钢铁有限公司被要求停产1个月,合计影响产量日均2300吨。

    一方面是限产、停产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企业近年来在环保方面的资金投入逐年加大。山西某资源大市副市长告诉记者,仅去年一年,该市规模以上焦化企业每家的环保设施改造投入均在1个亿以上,全市70多家洗煤厂每家的投入也在3千万以上,与此同时,这些环保设施的运行管理同样需要投入巨大成本。尽管如此,相较国家相关环保政策的要求仍存在差距,下一步这些企业的环保投入无疑将进一步加大。

    今年1月1日,被称为山西“史上最严”的《山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修订)》正式施行,对高污染、高排放企业严格控制,如《条例》规定:“严格控制新建、扩建钢铁、焦化、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高排放、高污染项目”,“城市建成区内的钢铁、焦化、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高排放、高污染项目,应当限期完成改造、转型、搬迁或者退出”。《条例》同时还增加“本省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制度,逐步调整能源结构,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2月下旬,山西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召开,明确今年的目标是,在大气方面完成国家下达的环境空气质量(PM2.5、优良天数比例)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目标,在碳排放强度方面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3.9%左右等,将继续采取超常规手段,打赢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传导污染防治压力,从严从重倒逼履职尽责。

    而在国家层面,今年要继续巩固和扩大蓝天保卫战成果,持续开展京津冀及周边等地大气污染治理攻坚,加强工业、燃煤、机动车三大污染源治理,同时还将启动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大力推进生态环保督察执法。可以说,2019年环保严查仍将持续,环保压力仍将是山西民企必须承受之重。

    尽管压力巨大,但一个可喜的局面是,在环保倒逼中,山西传统行业中的民营企业纷纷转型升级,创新环保治理模式,积极探索一条高质量发展的绿色能源之路。如山西大华标高科陶瓷有限公司是孝义市一家生产耐火耐磨陶瓷建材的高科技民营企业,但是因其排放的烟气和粉尘污染大气,制约企业发展。自2017年起,该企业按照建材行业低限值排放标准要求,投资1000余万元上马先进的除尘设施等,实现了从原料装卸到产品出厂全封闭式生产。同时,该企业还特别引进孝义经济开发区内焦化企业产生的剩余焦炉煤气,通过精脱硫作为清洁能源供应生产,使企业烟气排放指标显著降低,不仅符合环保达标排放要求,而且在2018年秋冬季实现不错峰生产,达到生产效益和环保要求的双满意。

    另据《山西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报告(2018)》显示,当前,山西省61.6%的民营企业建立了降污减排制度;45.6%的民营企业建立了生态保护制度;41.7%的民营企业主动向社会披露环保信息,自觉接受节能环保监管;26.3%的民营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5.9%的民营企业通过了中国环境标志认证。

    生态环保压力,让山西民营企业在负重前行之时,也面临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布局的无限契机。

    人才不足压力长期存在

    近年来,山西重点骨干民营企业虽然吸引了一些技术型、管理型人才,但人才总量还比较少,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承载力不足,无论是资源型企业,还是生产加工类、文化旅游业等企业,都提出了一个共性问题:人才短缺,特别是技术类和管理型、高端人才严重匮乏。

    在采访中,山西省内无论是资源型企业,还是生产加工类、文化旅游业等企业,都提出了一个共性问题:人才短缺,特别是技术类和管理型、高端人才严重匮乏。

    近年来,山西重点骨干民营企业虽然吸引了一些技术型、管理型人才,但人才总量还比较少,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承载力不足,一些企业甚至存在用工难问题。

    人才的培养过程对民营企业来说,是时间与资金成本的巨大投入,而频繁的人才流失对企业造成巨大代价。某县领导在交流中表示,该县每年有三本以上应届毕业生3000余人,但60%都离开了家乡。引不来人才、留不住人才,既缺乏科技专家和管理团队,又缺乏有一定技术能力的员工,人才短缺成为山西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困境,直接影响了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阻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有统计资料显示,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动率在30%左右,远高于正常平均流动率,其中尤其是在高新技术层次上,人才流失更为严重。就山西来说,特殊的区域位置以及长期以来的经济结构模式,导致新兴战略性人才流失严重,另一方面,在吸引人才上,山西许多企业还停留在解决人才住房、子女上学等浅层次问题上,人才更看重的是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科学的激励机制和培养机制。因此,如何降低人才流失率,留住优秀的人才,已成为山西民营企业目前亟需创新思维、着力解决的一个难题。

    2018年11月底,山西出台《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促进民营企业引进人才。《意见》明确,民营企业引进的各层次人才享受与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同等政策待遇和津贴;建立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允许科技创新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民营企业间双向兼职;支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退休党政干部、企事业领导干部到民营企业进行帮扶;民营企业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可申请政府有关资金支持;对人才培养较好的企业予以适当奖励;研究制定民营企业职称问题相关政策,畅通民营企业职称申报渠道。

    由此,山西民营企业的人才短缺问题或可得以缓解。

    动能转换压力有待释放

    从2018年发布的山西百强企业榜单和山西民营企业百强榜单来看,涉足煤、焦、黑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等传统行业的企业,无论是其盈利能力、规模、排位,还是在榜单中的总量占比,仍处于突出位置。产业结构初级化、低端化,高新技术企业偏少等情况依然存在。

    上一年度,山西民营经济虽然实现了新的发展,但产业结构初级化、低端化,高新技术企业偏少等情况依然存在。从产业分布来看,山西民营企业主要以传统行业为主,集中于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住宿餐饮业和居民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同质化、低端化问题突出。工业则主要汇集在煤焦冶、化工、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领域,处于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高精尖产品以及竞争力强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偏少。近年来民营科技企业虽有成倍增长,但在全国范围内占比仍然偏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发展虽然势头强劲,但仍然存在总量不强、数量不多、质量不高、效益不好、速度不快等问题。

    与此同时,从2018年发布的山西百强企业榜单和山西民营企业百强榜单来看,涉足煤、焦、黑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等传统行业的企业,无论是其盈利能力、规模、排位,还是在榜单中的总量占比,仍处于突出位置。

    在采访中,山西一经济强市的相关负责人坦言,由于过去几年该地走的是依靠要素投入的粗放式发展路子,现在还没有完全从传统的路径依赖中跳出来,经济结构还偏重于资源产业,产业链不长、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甚至一些企业仍然固守陈规,在传统行业上大做文章,这些亟需我们引导破解,助推转型。

    资源型经济的特殊性,使得山西民营企业在转换经济增长的新旧动能方面比其他地区更为艰难,但是,改变正在悄然发生。

    据山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中,煤炭工业增加值增长0.3%,非煤工业增加值增长8.2%,采矿业增加值下降0.2%,制造业增长9.2%,制造业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6.4%。同时,服务业支撑引领作用更加突出,占全省GDP比重达到53.4%。

    当前,大运九州集团有限公司、跨境通宝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山西东杰智能物流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优秀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山西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典型,在山西民营企业百强榜单中扶摇直上,为山西新动能的培育注入无限活力。

    金融融资压力依然不减

    在向金融部门融资时民企面临渠道窄、门槛高、成本大、周期长、风险多等困境。银行为保证资金安全性,对企业资产、收入、信用、贷款额度与期限等方面作出了严格要求,而民营企业本身抵押物少,抵押物折扣率高,再加之现行担保资源严重不足,贷款手续繁杂,还有各种收费较高等因素。

    采访中,许多民营企业家表示,当前企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压力仍然较大,基建施工中的企业压力尤甚,同时担保对象难找,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明显趋紧。

    据之前的一组数据显示,2017年,山西全省民营企业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为70.5亿元,比2016年的202.5亿元减少了132.0亿元,同比下降65.2%。融资难融资贵使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难以不断注入资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去年,山西出台《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防范化解流动性风险、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企业直接融资、提高融资担保水平、建立“红黑名单”制度等多条措施,同时还出台“金融二十七条”,以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但是,民企融资难涉及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信用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等诸多因素。譬如,有企业家表示,在融资中银行不仅要了解企业主,还要了解其家属,要求严格的银行,一旦查出有信用不良记录,就不会放贷。同时,企业信息公布不够公开、全面、透明等因素也会加大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放贷难度。此外,有企业存在着不良贷款情况,对同一领域、同一地区的企业贷款也会带来一定影响。因此,解决民企融资难需要多管齐下、从企业及金融系统等多方面系统性建设纾解。

    发展环境压力须更优化

    有企业家表示,现在我们的营商环境整体不错,但有的部门对民营经济研究还不深不细、帮扶政策针对性不强,存在服务职能发挥不够好等问题,需长期努力坚持。

    近年来,为了发展民营经济,山西省下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出台《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减化行政审批手续,提高审批监管的透明度,使得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有了极大改善,但在一些政策的落实落地中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和一些现实的困难。

    某生产加工企业负责人提出,自己企业的生产线全部引进自国外先进设备,去年在新上马一条生产线后,有职能部门提出需要向有关部门报备,他前往报备时却被告知,这一规定已经废止,不再执行。但是因没有这个手续,这条新生产线仍在停工状态。某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提出,山西某市人才市场不准民营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入驻摆设摊位,使得企业在发展中只能夹缝求生。

    事实上,面对这种思维的保守与滞后,山西当前正在以一场“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牵引工作全局。山西经济的资源性特征和长期粗放增长,对全社会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产生了很大的“挤出效应”,这场大讨论就是要破除僵化保守、因循守旧、封闭狭隘、资源依赖、随遇而安、慵懒散漫的思想观念,全面提升改革开放的质量和水平。目前这一活动正在山西全省上下各个行业深入开展,以六个破除、六个着力、六个坚持,打造山西的新优势新动力新形象。

    成本、要素、创新、文化、安全压力仍需关注

    除此之外,生产成本上升、要素保障紧张、创新发展不足、企业文化欠缺、安全生产严峻等也是目前山西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压力。

    当前,山西能源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等上升较快,土地、水、电、气等要素成本仍处于高位,致使企业盈利难度加大,生产成本压力较大。

    在要素保障上,一方面多地还有部分僵尸企业、闲置厂房急需清理,以便将土地纳入政府土地储备,统一规划、统一开发,最大限度盘活企业存量土地,而另一方面,则是一些民营企业新上项目因土地供应紧张,迟迟无法启动。

    创新发展不足也是山西民营企业面临的一个压力。企业创新活跃度不高,创新成本过高、人才短缺流失等,影响企业创新意愿。据2017年度统计数据显示,山西全省民营科技企业有311个,占全部民营企业的不足1‰,个别市民营科技企业数仅是个位数。与此同时,山西各地尽管双创基地较多,但活跃度不高,孵化出的项目缺乏精品。

    此外,山西一些资源大市化工企业较多,多采取集聚式园区发展,虽然防护距离等要求均符合规范,但安全监管压力不容忽视。

    同时,近年来山西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企业数量不多增多,众多老牌企业均建设有深厚且优秀的企业文化,但许多新兴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略显欠缺,特别是企业法治文化、诚信文化体系建设,有待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的创新、深入推进,对其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采访中,企业家们普遍表示,山西省对民营经济发展不遗余力的支持和推进,让他们坚定了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政府负责阳光雨露,企业负责茁壮成长,在政策推进落地中,能有更多的配套细则支撑,打通“最后一公里”,释放最大的政策红利。

    http://epaper.cbt.com.cn/epaper/uniflows/html/2019/03/26/06/06_55.htm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发布时间:2019-03-26

 

附件下载: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 邮箱:guangcaishiye@sohu.com
  • 微博: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
  • 微信:中国光彩会lguangcai_sy
  • 联系人:蔡文思
  • 电话:010-88386208
  • 传真:010-88386209
  • 邮编:100037
微信
微博

京ICP备18059431号

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  主办

开发单位  北京中科聚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