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企结对手拉手 同谱共富新篇章
四川省工商联助力全省39个欠发达县域
托底帮扶振兴发展
四川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欠发达地区要努力实现跨越发展”的谆谆嘱托,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在提出“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基础上,深化对省情实际和区域发展特征认识,作出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的决策部署,更加注重革命老区、脱贫地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未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范围区域发展的工作导向,推动圈内外协同发展,提高全域协调发展水平。
开展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是在现有省内对口帮扶基础上,既为每个欠发达县明确结对帮扶地,又明确1户在川央企、1户地方国企结对帮扶,同时在“万企帮万村”“万企兴万村”等行动基础上,积极号召民营企业与欠发达县域结对共兴,聚焦特色资源,开发优势产业,带动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四川省工商联闻令而动、勇担使命,紧紧扭住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最大短板,凝聚多层次力量托稳当、帮精准,推动欠发达县域加快补齐短板、夯实发展基础,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不掉队、赶得上,奋力跑出跨越发展“加速度”。
一、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吹响托底性帮扶的“集结号”
始终坚持扛牢主体责任,瞄定靶心发力,加快托底性帮扶一体推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谋篇布局。召开全省民营企业助力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会,成立会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印发托底性帮扶工商联系统工作方案、年度工作要点,发出动员令、扛起先锋旗。结合地理区划等因素,将欠发达县域分为川东北、甘孜、阿坝、凉山、综合帮扶5个片区;将平武、武胜、南部3县作为参照帮扶县,加强帮扶工作统筹。省工商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巡视员分别担任片区负责人,分管处室建立片区联络员制度,负责片区协调。坚持着力培育特色产业、突出带动脱贫村、精准聚焦“三类户”三项工作重点,建立三级协调机构工作推进、市县工商联服务支持、企业和商协会结对帮扶成果转化三本台账,明确片区机构每季度至少对所属县域调研1次、召开1次专题工作例会,促进帮扶工作有重点、有标准、有频次落实。二是健全结对机制凝心聚力。在充分考虑企业擅长领域与当地优势资源匹配精度、产业发展延续性等因素基础上,按照坚持产业带动与公益帮扶相结合、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相结合、承担社会责任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自愿自发、愿帮善帮的“2+2”帮扶模式,确保欠发达县域每县至少2家执委以上民营企业和2家商协会帮扶,先期动员82家企业、78家商协会进行县企结对。鼓励企业、商协会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和行业影响力带动一批关联企业参与,产生“2+2>4”的联动效应。三是加强末端落实赋能驱动。每个欠发达县域分别成立工商联系统工作小组,1名省工商联常委以上企业家担任组长,1名商协会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其他结对企业、商协会负责人和县工商联领导作为成员,加强与受扶县部门对接,促进服务优化,推动举措落地,每2个月向片区机构报告1次工作情况。自托底性帮扶开展以来,先后有100余位企业家、90余家商协会,参加帮扶工作小组会、启动会、推进会、对接会等,实现8个市州、39个县的全覆盖。
二、满弓紧弦、枕戈待旦,打好托底性帮扶的“攻坚战”
始终坚持把握39个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实际,聚焦产业、消费、渠道等帮扶环节打实底,力争交出托底性帮扶的“高分答卷”。一是深谋产业筑根基、壮筋骨。聚焦写好乡村振兴发展文章,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坚持把乡村产业发展作为县域发展突围的关键,助力当地引进匹配度高、根植性强、带动力大、经济效益好的优质项目,以“土特产”支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希望集团在昭觉县特口甲谷村,投资766.86万元建设生猪养殖基地,出栏生猪1.3万头,支付代养费410万元,分红109.3万元,探索出产业帮扶“昭觉模式”。通威集团在喜德县瓦尔西总村建设农光牧光一体光伏项目,2023年总发电量达11501.3万千瓦·时,节约标煤3.46万吨,相当于二氧化碳减排约7.5万吨。铁骑力士集团创新推广“1211”生猪代养模式,在喜德县建设83个规模化生猪代养场,年出栏生猪30万头,26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年平均分红2.7万元,创造了“喜德模式”。好医生集团在布拖县投资1.1亿元修建现代化中药材加工厂,带动若普村92户种植附子270亩,收入达114.28万元。域上和美集团在稻城县打造《亚丁密码》大型冒险秀演出项目,让当地“夜游经济”再焕生机。易田集团在甘洛县成功试种22亩“人参果”后,扩大300亩作为高标准示范种植基地,会同甘洛工作小组投资500万元继续扩栽1000亩,逐步带动县域“人参果”产业发展,探索以后发优势拼出一个“地理标志”的产业发展新路。二是多线齐发促消费、挖潜力。充分发挥全国工商联“联成e家”平台作用,推动上线39个县域“消费帮扶馆”;推动联合开展“三九一城·乡乡到家”消费帮扶公益行动,持续开展“乡乡到家”社区配送项目。先后帮助欠发达县域销售农产品和手工艺品近2000万元。结对帮扶企业、商协会充分利用自身规模和市场优势,运用公众号、新媒体等平台,宣传展示县域产品,增加市场展销流量;结合帮扶项目推动与京东、美团、抖音、盒马鲜生等平台合作,融入供应链赋能消费帮扶提质增效;通过“节庆行动”“工会行动”“员工行动”、内部食堂集采、餐饮企业经营所需等形式直接购买农特产品3000余万元。三是固本浚源引活水、树标杆。始终坚持“本固而叶茂,源远而流长”,各片区机构切实加强对市县工商联的统筹指导,充分整合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全国工商联联系国家重点帮扶县、“万企兴万村”行动、浙川东西部协作、省内对口支援、省工商联“2+2”结对帮扶企业商协会、“回报家乡”行动等多层渠道,疏浚帮扶力量的“源头活水”,作为托底性帮扶的不竭力量。坚持对标省级协调机制“六张清单”中明确的省工商联年度任务,特别是重点帮扶通江县3项和万源市8项任务落实,紧扣片区实际,完善任务清单,逐项挂账销号。积极引导县级工商联、商协会将托底性帮扶与“五好”县级工商联、“五好”标杆县级工商联、全国“四好”商会创建紧密结合,切实以帮扶促会建、树标杆,提升整体工作效能。
三、大道不孤、众行致远,奏唱托底性帮扶的“进行曲”
始终坚持实干为要,积跬步至千里,积极引导企业、商协会彰显担当、履行社会责任,着力破解制约欠发达县域发展底子薄弱、人才稀缺的瓶颈。一是智力帮扶燃动引擎。坚持深化模式创新、优势联合、结对育才,盘活形式多样的托底性帮扶“智力支援”,将“智力”帮扶优势转化为欠发达县域发展新动能。四川省青年企业家协会组织石渠县工商联和民营企业代表赴厦门大学开展能力素质提升培训;金房物业集团利用深入县域调研考察时机开展“携手帮带”公益讲座,为当地发展建睿言、献良策;成都蛟龙港、蓝润、超宇、海天水务、星瑞健康等企业,邀请受扶县工商联干部、企业代表等来企业考察见学,通过帮助受扶地开阔眼界视野、跳出思想“藩篱”,对接技术平台、冲破发展“围笼”,找准未来发展主战场,以帮扶之火点燃跨越发展的新引擎。二是就业帮扶保障民生。坚持凝聚政策合力、拓宽就业渠道、抓实就业帮扶、兜牢民生底线,以“百城千校万企”促就业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金秋招聘月”“戎耀归蜀”退役军人及军属联动招聘会、“民营企业助力残疾人就业”等活动为契机,加大受扶县在蓉就读大学生、在蓉少数民族群众、受扶县籍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力度。积极引导有用工需求的结对企业、商协会及会员企业,开展线上线下定向招聘,引导受扶县大学生、劳动群众就地进厂、进项目、异地就业,为当地大学生提供就业实习岗位。鼓励从事职业技能培训的企业、商协会,面向受扶县群众开展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扶持群众创业发展,提升就业质量容量。同时,挖掘受扶县基层就业机会和岗位,结合实施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计划,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见习就业,为欠发达县域贡献才智。三是公益帮扶润泽心田。聚焦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易返贫人口,引导结对企业、商协会开展“暖心行动”、爱心捐赠、社会救助,积极实施差异化帮扶、“一对一”帮扶;结合当地需要、乡村特点实现共创共享,助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推进乡村治理,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与“光彩事业凉山行”、阿坝州关心下一代基金会行动等有机结合,积极开展助老、助残、助学等公益帮扶活动,传递大爱温暖,提升受扶县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四川省光彩事业促进会向马边县、雷波县分别捐赠50万元光彩项目资金。四川山东商会、明日之星格乐公益基金会,发起“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科技助教公益活动,向马边县中小学校捐赠价值502.3万元的教育数字化设备。守望相助的正能量如同涓涓细流让企业与群众心手相连,绘就了托底性帮扶的浓厚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