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家在贵州省威宁县中水镇上寨村的张帮丽,一边做着农活,一边盘算着来年的收入:家里养的9头牛,一年收益三四万元,加上村里发展苹果产业每年土地流转的租金7440元、苹果丰收季采摘苹果每天100元的工钱、丈夫外出务工的收入四五万元,不由得笑了。
“从2020年底开始,合力在全省网点打造威宁糖心苹果品牌,突出高原有机特色,实施差异化营销,销量得到很大提升。去年,仅合力超市这个平台,威宁苹果的年销售额就由过去的80万元左右增长到近400万元,增长了450%。”此时,远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工商联副主席、贵州合力超市集团董事长李德祥思考更多的则是:如何持续发挥商超主渠道优势,助力乡村振兴,让大家的腰包都鼓起来。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光彩会常务理事、依文集团董事长、黔西南州依文服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华,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贵州思府农牧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培坤均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锁定乡村振兴。夏华认为,民营企业市场反应快、创新能力强,推进乡村振兴,只要投资投到点上,就一定能造福农村、带富农民。要引导和支持更多龙头企业投身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推动乡村地区传统手工艺振兴,因地制宜创新乡村振兴产业模式。郑培坤则表示,将继续发展好生猪养殖产业,并开拓牛养殖产业链,促进乡村振兴。
次第花开
2021年8月,贵州“万企兴万村”行动正式启动。据“万企兴万村”台账系统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底,参与贵州“万企兴万村”行动项目的民营企业有1569家,“兴村”数1521个,“兴村”项目1961个,项目投资183.57亿元,其中投资经营类项目177.21亿元,公益捐款捐物折合6.36亿元。
一年多来,以产业振兴为重要基础,贵州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万企兴万村”行动次第花开。
1200多家工坊、2万多名绣娘、8000个纹样的数据库、1000多名来自全球的设计师……经过多年探索,夏华和同事们搭建起数字化苗绣产业平台,推动手工技能实现标准化,促成传统技艺融入国际时尚潮流。笔记本、手提包、帆布鞋……多年来,各式各样的特色绣品变身“国潮好物”,带给上万名绣娘可观收入,经营得法的家庭工坊年收入能达上百万元。
郑培坤介绍,近年来,塔山村将一切适合种植的土地利用起来,为村里的养殖业服务,并把产业资源整合,做大做强。如今,塔山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村,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家)、农业公司8家、家庭农场14个、种养殖大户32户,农业产值达7000万元。
2022年3月13日,在贵阳贵安“万企兴万村”行动工作推进会召开的第二天,贵州民投集团旗下贵州两山农林集团、民投沁润茶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就积极行动,与清镇市新店镇桃子坝村,红枫湖镇芦荻哨村建立帮扶关系,通过“万企兴万村”行动形成紧密联系,利用产业帮扶、技术帮扶、人才帮扶、公益帮扶多种帮扶方式,为清镇市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同年7月,集团旗下兴绿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快速推动年度稻田综合种养提升行动,深入实施稻田鱼种养一体化生态养殖项目,以贵州省三穗县为中心,覆盖黔东南州,辐射全省,项目涉及乡镇80个以上,通过“龙头企业提供鱼苗和技术指导服务+农户自行养殖、自行销售”的合作方式,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不断调动和提升低收入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去年,贵州珍酒凭借“高质量助力乡村振兴的珍酒探索”入选《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国家治理创新经验(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十大案例。贵州珍酒用红彤彤的高粱带火了乡村经济,带动了当地收入提升,探索出一条以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道路。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合作模式,该公司在红花岗、播州、凤冈、余庆等遵义下属12个区县种植高粱38万亩,推动遵义周边地区高粱产业转型升级,带动4万多个农村家庭提高收入。据贵州珍酒发展规划测算,这个数值还将在“十五五”期间实现翻倍。
在位于镇宁自治县的贵州黔棠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块小小的生姜正在“变身升级”,从最初级的干姜片、姜黄粉,到姜汁饮料、老姜咖啡,再到生姜沐浴乳、洗发水、护发素等,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远销俄罗斯、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外市场。企业带动当地农户4.2万余户户均收入超过2万元。
闯出“兴村”之路
“从‘万企帮万村’到‘万企兴万村’,变的是名字与方向,不变的是民营企业对社会的担当与责任。”2月27日召开的贵州省工商联(总商会)第十三届一次主席(会长)会议上,贵州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李汉宇再次号召:广大民营企业家要弘扬贵商精神,在促进经济发展上作表率。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投身“万企兴万村”行动,参与黔货出山、黔货出海。
从“帮”到“兴”,怎样蹚出一条“万企兴万村”兴村之路?贵州省工商联将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在产业振兴上全面发力、人才振兴上精准着力、文化振兴上凝聚合力、生态振兴上持续用力、组织振兴上提供助力。
在产业振兴上全面发力。民营企业要发挥产业帮扶“造血”功能,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广泛开展村企合作;依托贵州农村特色优势资源,在农科、农产、农旅、农教、农贸、农创上下功夫,促进农业产业品牌化、数字化、全链条化、集群化,带动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在人才振兴上精准着力。要发挥民营企业自身资金、资本、技术等优势,吸引、培育各类人才,建立村企人才互聘、互学、互培机制,投入资金和平台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发现、发掘能工巧匠、乡土艺术家,扶持培养有潜力的村民成为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将农民培养成善于经营学习、懂技术的“专家”。
在文化振兴上凝聚合力。乡村振兴不仅是振兴经济,更要振奋精神,不仅要体现在“硬件”上、还要体现在“软件”上,要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好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等文化资源,建设农村文化项目,做足“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章。
在生态振兴上持续用力。要以“生态+”为引领,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开展乡村道路硬化、安全饮水工程、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加快绿色生态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乡村振兴绿色底色,书写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贵州答卷”。
在组织振兴上提供助力。民营企业通过村企结对帮扶脱贫村,在脱贫村委派联络员,民营企业家担任“名誉村主任”,通过各种形式助力乡村组织振兴。把“民营企业家、乡村致富带头人、名誉村主任”三重身份有机统一起来,把基层组织建设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结合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